导 读
本期“终身会员访谈录”,我们对话终身会员包苏日娜女士。怀着对大自然的敬畏,以及当下草原环境生态与童年记忆中的对比与落差,包苏日娜义无反顾地加入阿拉善SEE。10年间,她力推成立内蒙古项目中心,积极参选工委,把环保力量带回童年的草原。与阿拉善SEE将近4000天的陪伴,包苏日娜找到同自我、同大自然、同世界的和谐链接,并以“让世界越来越好”作为生命的追求,“要把这份绿色信念当成信仰,一直坚守。”
包苏日娜(包斯日古楞),阿拉善SEE终身会员(2013-2022年),金色立人人力资源管理(北京)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,阿拉善SEE内蒙古项目中心第一届工委副主席兼秘书长、第三届工委副主席。
10年前,怀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家乡生态环境的困惑,包苏日娜主动找到阿拉善SEE并义无反顾地加入,力推成立内蒙古项目中心,把环保力量带回童年的草原。与阿拉善SEE同行10年,在和全国各地项目中心交流学习、参加国际环保会议的过程中,包苏日娜迭代了生活方式,收获了内心丰盈,她把阿拉善SEE当成终身信仰,践行“让世界越来越好”的生命追求,并把这份信仰与追求永续传承。
在国际环保会议现场力推成立内蒙古项目中心
加入阿拉善SEE之前,家乡的生态问题已经困扰了包苏日娜好几年。
出生在科尔沁大草原的包苏日娜,童年印象中,满是“风吹草低见牛羊”的诗情画意,和妹妹在草比人高的草原里放牛,靠声音喊“你在哪”才能确定彼此位置,姐妹俩躺在草原上数云朵,是她童年最美好的记忆。
随着学习和工作迁移,包苏日娜离开了家乡。多年后再回到草原,记忆中的模样已完全消失不见,她特地找到小时候放牛的地方,“草变得很矮,小溪也没有了。”被替代的是一些工业化痕迹,包苏日娜感到陌生且沮丧。
还有一种变化是,包苏日娜发现姥姥和舅舅喝上了工业化生产的包装牛奶,在她的童年中,餐桌上的牛奶,是母亲每晚拿着桶亲手挤出来的鲜奶, “很遗憾,这个场景也没有了。”
本是回到内心最安稳的地方,包苏日娜却彻夜难眠,“我在问,草原到哪里去了?如果牧民都不再喝手挤的牛奶,我们的文明、我们的幸福感在哪里?”
2013年,包苏日娜在北京开会,从同伴处听说阿拉善SEE,她在网上查了资料,“一群靠谱的人做环保的事”,让她心生信任和向往,于是主动联系阿拉善SEE,“没有任何顾虑就加入了。”收到入会信息的那一刻,“感觉老幸福了。”
早期作为华北项目中心会员,包苏日娜跟着华北项目中心参与了劲草项目的多次调研,但她始终记挂着自己的家乡,“世界这么大,还是放不下我的草原。”
她找到时任会长冯仑、华北项目中心主席童书盟,提出成立内蒙古项目中心的想法,提议引起讨论,“内蒙古是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发源地,但在内蒙古却没有环保项目中心,是说不过去的。”包苏日娜回忆,经过专题研讨,内蒙古项目中心的筹备很快提上日程。
根据阿拉善SEE的规定,成立地方中心至少有20名有效会员,当时内蒙古只有5名会员,离要求“还差得远”。
包苏日娜找到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统战部,又找到当地工商联,汇报阿拉善SEE成立内蒙古项目中心的想法。幸运的是,时任统战部部长对阿拉善SEE很熟悉,“她说阿拉善SEE和刘晓光会长,为内蒙古的草原生态做了很多事情,一定全力支持。”这让包苏日娜自豪且安心。
在内蒙古自治区工商联的牵头下,5名现有内蒙古会员主动承担了发展新会员的任务,加上冯仑会长和其他会员远程推荐内蒙籍优秀企业家,短短4个月时间便达到成立项目中心会员人数的要求。
2015年8月31日,阿拉善SEE内蒙古项目中心成立大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党政会议厅举行,全国各项目中心近40位会员到场,与本地近百位企业家共同见证了内蒙古项目中心第一届工委选举。通过竞选,包苏日娜成为内蒙古项目中心首届工委副主席兼秘书长。大会结束,她已经累得“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。”包苏日娜说,“内蒙古项目中心成立,在阿拉善SEE历史上是浓重的一笔,非常难忘。”
在阿拉善SEE大会现场讨论、发言
项目中心成立只是环保公益启程的第一步。“我们很多会亲对什么是公益,什么是慈善,什么是捐助,都不是很清楚,更不懂怎么做项目。”包苏日娜回忆,在内蒙古项目中心首届主席郗树森的带领下,工委和会员从内蒙古出发,把包括深港项目中心红树林保护、西北项目中心秦岭保护、长江项目中心江豚保护在内的所有“明星”项目走访了一遍,慢慢地找到了内蒙古中心的项目——在管理总部特色项目“一亿棵梭梭”和“地下水保护”项目的基础上,进行荒漠化治理和草原保护。
内蒙古项目中心第五届轮值主席交接
在阿拉善SEE迭代自我
作为第一届工委副主席兼秘书长,包苏日娜很多时候“都在摸着石头过河”,虽辛苦,但成就感更多。
第一次参加腾讯公益“99公益日”,包苏日娜完全不懂“怎么玩”,带着一群同样不懂的企业家会员探索募捐,首次尝试便筹集了超过32万元的善款,于她而言“已经很满意了”。她还参与筹备首届阿拉善论坛,邀请全国政协副主席、国内外环保协会负责人、内蒙自治区领导等重量级嘉宾,隆重程度和规格等级让她“骄傲”不已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两届政协委员,包苏日娜多次把“中国梦全靠碧水蓝天”写进提案,为自治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。
2019年3月,包苏日娜与阿拉善SEE会员一起前往非洲肯尼亚,参加联合国 “科学—政策—商业”环境论坛。在包苏日娜的环保公益路上,是她“前半生浓墨重彩的一笔”。“虽然航班延误十几个小时,来来回回折腾,但是大家很兴奋,在联合国的高规格论坛,表达了我们中国企业家的声音。”
与阿拉善SEE会员一行参加联合国 “科学—政策—商业”环境论坛
半个月的东非之行,包苏日娜去了著名的马赛马拉草原,看着成群的大象、数不清的斑马、认不完的鸟儿近在眼前,她在这里找到久违的童年感觉,“感受到物种平衡的美好和生态保护的价值。”
在非洲肯尼亚感悟大自然的和谐之美
正是这些“高光”时刻,让包苏日娜不断地迭代自我,“站在不同的起点,开始思考自己和世界的关系——我是谁?我在哪里?我要做什么?”她也因此发自内心地爱惜赖以生存的地球,热爱每一寸土地和每一个物种。
2022年10月,包苏日娜在呼和浩特静默一个月,一开始也“感到难受”,一个人住在家里“很孤独”,但很快,她开始享受这段前所未有的闲暇。
小区大概有200户人家,每家小院都不一样,有种蔬菜的,有种花草的,每天早起喝完奶茶,包苏日娜就去小区里转几圈,和植物“对话”,“我自己家院子里就找到100多种植物,那一刻感觉呼和浩特也是植物王国。”亲近身边的自然,让包苏日娜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宁静和幸福。
包苏日娜直言,当初加入阿拉善SEE,某种程度上是出于私心,“一是我要保护我的草原,二是我需要体面的社交。”她很感恩,公益净化了自己的心灵,“10年前加入的时候还年轻,很多力量都向外求,需要一些光环。”10年相伴,包苏日娜在阿拉善SEE完成生活方式质的迭代,“更多内求了,追求内心的丰盛与淡定。”
回想2015年,王石会长在万科总部组织了一场朝阳公园跑步的线下公益活动,包苏日娜也参加了,“我都惊呆了,很多会亲都能围着朝阳公园跑好几圈,我连200米也跑不了。”回来之后,包苏日娜立志改变,逐渐把运动作为日常习惯,后来再跟会亲去贺兰山徒步、去北极考察,都已轻松自如。
参加国际跑步比赛
如今,包苏日娜的生活变得简单,运动装加跑步鞋就是最常见的打扮,却拥有了无比强大的能量和幸福。
她也在思考,未来中国能不能有更多的精英层、中产阶级以及所有公众,发自内心地把碧水蓝天、绿水青山作为心中最美好的梦想和目标而奋斗,让环保真正全民践行。这是包苏日娜的美好愿景,“我会在我能触达的区域和层面,不遗余力地传播绿色力量。”
终身信仰,世代传承
正是在一次次的参与和行动中,包苏日娜一步步地悟透公益的真谛。与阿拉善SEE10年相伴,“知行合一”已成为包苏日娜生命与公益旅程上的精神指引。
包苏日娜相信,不管是企业还是家庭,都有一个主旋律,“一个好的企业文化和一份好的价值观”至关重要。而在阿拉善SEE,包苏日娜不仅收获了终身信仰,还找到了家族和企业的传承力量。
回想第一次参加阿拉善公益之夜,包苏日娜依然刻骨铭心。在筹款准备环节,工委5人盘算家里有什么东西可以拍卖,“郗树森主席拿他的石头,薛荣跃主席拿他的老照片,我喜欢戴手表,就打算拿一个百达斐丽的手表拍卖。”包苏日娜说,那块手表购于百达斐丽博物馆,价值不菲,“起初我家先生不同意,保险柜钥匙不给我,经过我软磨硬泡,结婚这么多年第一次魅力攻克,同意为环保公益贡献一份爱心。”
多参与、多付出,所以更多收获
公益之夜很成功,加上捐赠筹得的善款超过一百万元,刷新了当时内蒙古项目中心的筹款纪录。
这件事情过去很久,包苏日娜还时常跟先生聊起,“我说我们生命中最幸福的时刻,就是那一刻你把钥匙给我,允许我把手表献给公益,那一刻感觉我们是soul mate。”
见识过包苏日娜的“疯狂”,先生一度感觉她中了公益的魔症,但既然无法阻止,干脆带着两个孩子全家行动。
阿拉善SEE的品牌项目“沙漠节水小米”,每年春种、秋收,包苏日娜都会带着先生和孩子一起来到阿拉善参加环保公益活动。活动结束后来到月亮湖边,仰望满天星空,感受家人的陪伴,这便是她过去10年的力量源泉。
与阿拉善SEE10年同行,“不仅对自己的心灵是一种洗礼,对企业也提升了高度,”受益于用公益和运动丈量世界,包苏日娜把“美丽的心灵和健康的体魄”带回企业,她跟团队探讨出“环保公益、全员跑步、全员读书”的三大企业文化板块。
内蒙古项目中心会员参访立人人才公司
团队的变化也很明显,从最初对“老板不务正业”的误解,到如今对“周周跑步”和“人人公益”的践行,公司陆续培养出100名半马选手和20名全程马拉松选手,并自觉把公益作为企业的文化支撑。
包苏日娜渐渐领悟,环境生态的持续和企业的基业常青,有一定的统一性,正如“凝聚企业家精神,留住碧水蓝天”的信念,得以把美好的环境代代相传,百年企业的传承也需要精神内核维系,“我和我的团队讲,疫情挡不住公益的心,我们越要把公益做得有声有色,能够代表我们在特殊时期的一种特殊气质,一份特殊信念。”
生长于蒙古族家庭,包苏日娜从小见证了家族对信仰的虔诚,在看遍世界的过程中,她也无数次问过自己,“我的信仰力量在哪里?我的支撑点在哪里?”与阿拉善SEE将近4000天的陪伴岁月,包苏日娜做了很多同自我、同大自然、同世界的和谐链接,她逐渐明朗,在阿拉善SEE的行动,就是一份最坚实的信仰,她要把这份公益信仰践行一生,甚至代代相传。让她欣慰的是,在耳濡目染之下,儿子在大学里主动做了很多公益的事情。
在东非草原追寻自然与生命
包苏日娜在想,退休以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?“可不可以有一天,把科尔沁、月亮湖边的荒漠变成长满不同植物的绿色天地。”届时,她要做一位守候者,每天同植物对话,同鸟类沟通,同星空连结,这便是她能想到的“生命中最美好的状态”。